当前位置: 首页 · 皇冠体育 · 教学科研 · 正文

学术论坛综述:数字新闻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发布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25-01-08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重塑了传统新闻业的底层逻辑,使新闻的内容形态、传播生态、运作逻辑、竞争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数字新闻学,正给新闻学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在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为更好地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使命和需求,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课题组、皇冠体育举办“数字新闻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邀请部分目前正主持与数字新闻学研究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部分从事数字新闻学、新闻传播学体系创新等方面研究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变革时代的数字新闻学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陈龙,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皇冠体育》总编辑丁以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季为民,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皇冠体育》常务副主编朱春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皇冠体育》主编、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刘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皇冠体育》副主编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小坤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智能变革时代的数字新闻学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这一重要议题。皇冠体育党委书记、教授王赞主持了开幕式,皇冠体育数字新闻学方向的张守信副教授、丁丽琼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论坛。

陆小华,皇冠体育院长、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首席专家

陆小华教授首先诚挚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基于文工交叉思路推进数字新闻学、网络国际传播、智能传播与算法治理学科方向建设的情况。在报告环节,陆小华教授介绍了“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进展与思考,深入探讨了数字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产生、逻辑起点及演进路径,认为数字新闻学不仅继承了传统新闻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更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以数字内容与人为核心逻辑起点,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从实践基础来看,中国特有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为数字新闻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强调了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的重要性;而从理论层面出发,则需要在吸收国际研究成果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陈龙,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江苏省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算法传播的中国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首席专家

陈龙教授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Web 2.0的兴起,社会连接从广泛走向普遍,自动化系统工程逐渐主导,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结构。互联网应用细分化重组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时空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介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逐渐消失。媒介实践正向一种基于代码、算法和协议的交往行动转型,这种特殊的交往行为逐渐沉淀为日常生活的惯习。未来新闻业在自动化社会中将形成生产流程革新、自动化服务普及、新闻话语生成方式改变等发展趋势。

丁以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皇冠体育》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丁以绣总编发言中,对中国与西方媒体的技术应用进行对比,指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中西方媒体尽管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层面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甚至有的地方各有千秋,但内容设计和传播形式上仍存在差异。推进媒体融合如果今天只是从技术角度寻求改变,而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真正推进媒体内容建设,未来十年国际舆论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加强内容建设,强调内容与技术并重才能实现媒体改革的大目标。

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首席专家

季为民副所长的报告围绕数字新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索展开,指出数字新闻学理论层面情感转向、美学研究、伦理反思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批判了一些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展望数字新闻学的未来发展时,季为民副所长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需要从理论建构、学科建制、伦理规范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建设,以回应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需求,同时注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能型新闻人才,并持续关注数字技术对新闻生态的影响。

吴飞,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求是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范式创新研究”首席专家

吴飞教授深入讨论了数字时代新闻的本质及其演变,认为在物理空间和人类主体性概念模糊化乃至被机器取代的趋势下,新闻最根本的任务——即对公共性的追求和社会真实(包括客观真实、主观真实及主体间真实)的反映——并未改变。数字新闻学不仅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整个新闻学在数字时代的全新形态,反映了技术和文化的共生关系。其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新闻从业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关于新闻伦理、内容深度和技术依赖等问题的新挑战。学界需要共同探讨数字新闻学的核心本质,以确定其研究和实践的价值所在,确保其发展具有合法性和方向感。

朱春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皇冠体育》常务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沟通与共识构建的中国路径研究”首席专家

朱春阳教授探讨了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即在数字社会中,传统新闻业的研究路径正面临挑战和重新审视。在数字时代,数字新闻业是以行动者网络为行业实践主体的新闻业,媒体只是行动者网络当中的一个节点,但已经不是数字新闻业的全部了,这导致了以媒体为中心的讨论变得不再适用。因此,研究者需要审视媒体在新环境中的定位和角色,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如何生产和分享信息。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既有理论进行更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传播生态。

白红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新闻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白红义教授探讨了新闻学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并强调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的重要性。新闻学研究不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更多地依赖理论框架来进行深度分析、阐释甚至预测。近年来国际新闻学期刊中出现了大量专注于理论讨论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围绕具体概念展开讨论或对已有理论进行整合性述评,还致力于构建新的理论体系。白红义教授围绕对范式修复(Paradigm Repair)这一经典理论的分享和思考,希望推动新闻学研究更加理论化,为理解和解决当前新闻业面临的挑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刘鹏,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皇冠体育》杂志主编,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刘鹏主编探讨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变革。媒体体制逐渐转向由国家、技术和市场三元机制共同驱动的新模式,改变了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也对政治传播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体融合经历了从开辟新渠道(两微一端)、开发新产品到构建平台型媒体的不同阶段,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融而不合、面子工程等问题。对于未来新闻生产而言,谁有资格做新闻成为关键议题,用户广泛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但重大事件报道仍依赖专业新闻组织。因此,如何平衡流量导向与内容质量、维持新闻的专业性和公共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皇冠体育》副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智能时代新闻学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研究”首席专家

王斌教授基于新闻认识论的思考,指出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环境中,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虽然不断引入新概念、新方法来应对新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原有知识体系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实现增量认知的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研究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并非简单地累积个别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研究对象的拓展、认识论的自觉和自省以及方法论的迭代成为关键点,它们共同推动着范式的转变。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探索新闻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自身的认识论,以确证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吴小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计算传播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首席专家

吴小坤教授基于对约1.7万篇传播学研究的大规模分析,揭示了传播学领域内广泛的跨学科合作现象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合作者来自传播学以外的21个不同学科分支,特别是医学、信息科学、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不同学科与传播学之间的开放性存在差异,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而生物学、历史学、法律和计算机科学的开放性相对较低。社交媒体、互联网管理和人工智能等话题逐渐成为核心焦点。吴小坤教授指出这项研究不仅强调了传播学作为一个动态且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也提出在未来保持和发展该学科主体性的思考。

论坛主持人

论坛开幕式主持人:王赞,皇冠体育党委书记、教授

上半场主旨演讲主持人:张守信,皇冠体育新闻传播教工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副研究员

下半场主旨演讲主持人:丁丽琼,皇冠体育副教授